
我國是禮儀大國,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,以禮為基礎(chǔ)形成的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是中華文明的延續(xù)。南岳衡山是中華五岳名山之一,傳承四千余載文明史,歷代學者盤亙,騷客如云。但是,南岳衡山有那么一怪——熟人見面不理睬,在當?shù)貜V為流傳了上千年,讓外人覺得 實在不可思議。
其實,“熟人見面不理睬”是南岳衡山在一特定時期特定空間獨特又極為有趣的民俗風情,這個特定時期大概為大年三十晚上十一點到正月初一上午,特定空間是指南岳古鎮(zhèn)和大廟,若要弄清楚南岳衡山“熟人見面不理睬”風俗的由來,先得了解南岳衡山另外兩大春節(jié)民俗——“半夜吃飯”和“搶頭香”。
“半夜吃飯衡山佬”
“雞不叫,狗不咬,半夜吃飯衡山佬”,這句流傳在南岳衡山一帶的俗話,說的是千百年來,衡山人包括現(xiàn)在衡東縣、衡山縣和南岳區(qū),凡是講衡山方言的人,都是在大年三十的凌晨時分,就開始合家吃年飯,人稱“南岳衡山一大怪,半夜三更吃年飯”。
衡陽市有七縣五區(qū),過年的民情風俗都有很大區(qū)別,祁東、耒陽是晚上過年,常寧、衡陽、衡南是中午過年,怪就怪在衡山人,他們偏偏是半夜過年。為什么南岳衡山一帶是半夜過年呢?
南岳衡山作為中國五岳名山之一,是歷代帝王的祭祀之所,也是百姓朝圣之地,祭祀文化源遠流長。南岳衡山有初一、十五祭神,清明、中元節(jié)祭祖的習俗。而作為一年之中最后一天,祭祀更是少不了的。南岳衡山一帶老百姓在吃年更飯前,必須用魚、肉、雞等“小三牲”舉行祭祀活動,感謝天地神靈和祖宗一年來的庇佑,祈求來年的家運興旺。而在祭祀時,不能被別人“撞破”,即不能遇到外人,否則,就沖壞了來年的好運和彩頭。為了一年的興旺發(fā)達,為了得到神靈的最先庇護,家家戶戶就爭先舉行祭祀儀式,因此南岳衡山一帶的百姓就慢慢形成了半夜三更“吃年更飯”的習俗。
南岳衡山半夜吃年更飯的另一個原因就是與當?shù)乩习傩盏纳a(chǎn)生活息息相聯(lián),三種人半夜過年的習慣給南岳衡山留下了這一獨特的習俗,一是匠人,二是生意人,三是窮人。
俗話說:三百六十行,行行出狀元。“養(yǎng)身百計,不如隨身一藝”、“積財千萬,不如薄技一身”,從古至今,老百姓為了謀生,除了耕田經(jīng)商,主要靠拜師學藝,習一技之長。有賣苦力的鐵匠、砌匠、抖匠、石匠,有走村串戶的爐匠、木匠、理發(fā)匠,有做精工細活的織匠、銅匠、銀匠、雕匠等等,過去的商品經(jīng)濟不發(fā)達,家里要添置什么東西,往往是請工匠們到家里來,被稱做“請匠人”。這些能工巧匠的辛勤勞動豐富了百姓的生產(chǎn)、生活,推動了社會的發(fā)展。但是,由于過去生活艱難,百姓貧困,匠人們做完活后,很難當場兌付工錢,大部分都是賒帳,有的人家是到年關(guān)之時,殺頭豬、賣點糧食農(nóng)副產(chǎn)品換點錢支付“請匠人”的工錢。所以,匠人們往往選擇在年關(guān)之際,外出上門收討工錢過年。匠人們吃的是百家飯,一年下來,在外要收的帳多,有的要翻山越嶺、穿垅過坳,因此匠人們半夜三更吃了年更飯后,早早上路收帳,一來可以多跑些地方,二來可以將一些平時有意躲債的堵在家里。
大年三十這一天,是生意人最忙的時候,也是生意最好的一天,平常南岳衡山一帶趕集的時間都是錯開的,如南岳鎮(zhèn)每月逢農(nóng)歷一、六,衡山城關(guān)逢農(nóng)歷五、十,店門鎮(zhèn)逢農(nóng)歷二、七,而唯有到了大年三十這一天,整個南岳衡山所有集市都同時趕集,平時趕集都是從上午開始到中午就散場了,而大年三十這一天的集市則是從凌晨開始趕到下午五、六點甚至晚上,當?shù)匾虼肆鱾髦@樣一條俗語:三十晚上的錢賺一個是一個。過去的集市管理沒有這么規(guī)范,而大年三十這一天趕集的人特別多,生意人趕集往往是占攤子“搶”地盤,為了搶到好的地盤,做好一年最后一天的生意,多賺點錢過個高興年,他們天不亮就吃了年更飯,早早趕到集市做生意。
大年三十叫年根,又稱“年關(guān)”。所謂年關(guān),主要是對窮人而言,快過年了,窮人沒有錢購置年貨,討債的又紛紛上門,過了大年三十,就是新的一年,正月不討債是南岳衡山一帶的習俗,當?shù)匕傩站婺切┯幸馔腺~的常說的一句話就是“不要等我三十晚上來討賬”。能不能度過一年之中最后一關(guān),就在大年三十這一天,所以對窮人過年就是過關(guān)。窮人沒有錢,唯一的辦法只有躲,因此,他們半夜三更吃了簡單的年飯,天不亮就到外面躲債去了,直到討債的走了,才戰(zhàn)戰(zhàn)兢兢地回來,和家人迎接新一年的到來。
“搶 頭 香”
大年三十晚上,是家人守歲迎新、互相祝福的美好時光,但是,在南岳衡山的大年三十晚上剛過十點,南岳人幾乎全家傾巢出動,早早來到南岳大廟門口,等待廟門打開,爭燒新年第一柱香,俗稱“搶頭香”。過去,一些人為了搶頭香,甚至翻越大廟紅墻,于是出現(xiàn)了南岳衡山過年另一怪:搭梯翻墻把年拜。
受“南岳菩薩照遠不照近”的影響,南岳人平時很少進廟燒香,但是,正月初一這一天,不論男女老少,第一件事就是去大廟燒香,給南岳圣帝拜了年后,再去親朋戚友家中拜年,南岳人謂之“出天行”。據(jù)說:誰搶到正月初一的頭柱香,誰就最能獲得南岳菩薩關(guān)照、庇佑、早交好運,本年度就會萬事順利,心想事成。于是大年三十日晚上,在零點鐘聲敲響之前,南岳古鎮(zhèn)和附近居民就帶著香燭,架梯翻墻,為到圣帝殿前作好準備。大廟正殿零點鐘聲第一聲敲響的那一剎那,鞭炮響成一片,燃燭化紙,火光沖天,形成了爭搶第一柱香的習俗。
解放以前,南岳大廟的正門(中門)是不打開的,只有朝廷來人,才大開中門。香客燒香、游客參觀都是從東川門進、西川門出,解放后,人們翻身作了主人,這種情況得到改變,普通的百姓也能出入大廟正門。為了滿足游客信眾的要求,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(nèi),大年三十日晚十時起,大廟即大開中門,這時,古鎮(zhèn)萬人空巷,附近數(shù)縣的人不遠千里趕來,使南岳大廟人聲鼎沸,摩肩接踵。零點鐘聲一響,煙花炮竹,競相燃放,把古鎮(zhèn)映成一片通紅,鞭炮聲響徹云宵,通宵達旦。這一極具特色的民俗帶來了南岳旅游的興旺。為了把這一民俗發(fā)展成旅游項目,讓更多的游客參與其中,同時也為了更好地保護南岳大廟,從1994年起,南岳佛道兩教推出了“幸運香火”,并為爭燒新年第一柱的人們舉行盛大的祈福法會,大廟開門的時間由過去的十點,推遲到了十二點,該旅游項目開展以來,慕名參加了新年第一柱香的人們絡繹不絕。
熟人見面不理睬
在給南岳圣帝拜年的過程中,于是出現(xiàn)了“熟人見面不理睬”這一非常有趣的現(xiàn)象,就是平時再熟悉的親戚朋友,甚至自己的父母妻兒在朝拜的路上,都像啞巴一樣互不打招呼,如同陌路人。
為什么會出現(xiàn)“熟人見面不理睬”的怪現(xiàn)象呢?原來,長期以來,南岳衡山人十分敬重山神即圣帝,尤其是在迎新年的時候,圣帝是最尊貴的,因此,在新年的第一刻把心中所想在菩薩面前講述,才是最虔誠的。故新年鐘聲敲響之前,南岳衡山有周邊甚至長沙、株州、湘潭一帶的人們便提著香燭,齊齊向南岳大廟進發(fā),一時南岳車水馬龍,水泄不通,那浩蕩場景,非親身體驗不能感受。據(jù)保守估計,一晚下來,不少于10萬人。為了表示對圣帝的虔誠,一路上,大家彼此都心無雜念,默不作聲、守口如瓶。此時,盡管南岳古鎮(zhèn)人涌如洶,但頗為安靜,只聽到人們老在青石板路上的腳步聲。
到了大廟正殿圣帝殿前,人們紛紛虔誠禮拜,向圣帝許下早已想好的心愿,但仍然一切盡在不言中,只有朝拜完畢,人們象是完成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,高高興興地往回走,這時,他們才會與同來的家人或同回的親戚朋友互相道賀新年。因此,當?shù)赜兴字V云“南岳拜年真奇怪,個個嘴巴閉起來,不拜圣帝口不開,拜完圣帝再互拜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