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夫人出生于仕宦之家,有深厚的文化基礎,除熟讀《老》、《莊》外,還通《五經》、百子,其書法也不錯,史稱“夫人能隸書”。在南岳修煉16年間,她將自己修道的心得和前人醫(yī)學、養(yǎng)生理論的精華部分進行融合、精研、提煉,對民間私藏的驗方健身之書《黃庭》草本詳加注釋,刪削編次,編出了道教的重要典藉——《黃庭內景經》。

《黃庭內景經》,以七言韻文著成,一共432句,3024字,系統(tǒng)地提出三丹田、八景、二十四真的理論和相應修煉方法,繼承了《黃帝內經》、《老子河上公章句》以及《太平經》等書中的臟腑學說與養(yǎng)生之論。《黃庭經》是前代修煉養(yǎng)生經驗的總結,又為后世的內修提供了基本理論和方法,被稱為“壽世長生之妙典”?!饵S庭經》主張“扶養(yǎng)性命守虛無,恬淡無為何思慮”,追求恬淡無為的修煉方式而達到長壽的目的,修煉關鍵是男藏精,女藏胎,認為人以精為本,以氣為根,使人“完堅”不喪,滋補元氣,則老而可壯。它的修煉方法就是調息和存神,“仙人道士非有神,積精累氣以成真。”“人皆食谷與五味,獨食太和陰陽氣。”(外景經第十八章)其調息法,就是“太和陰陽氣”能通過運行,上達泥丸(百會穴),下至丹田,再返歸黃庭,神守之(黃庭者,臍內空處也)。其“存神”方法,融合古道經和醫(yī)經的五臟有神的說法,存思諸神,就可以通靈達神,洞觀自然,養(yǎng)神煉氣,乘云飛仙。
《黃庭經》對后世的影響巨大。《黃庭經》在醫(yī)學上的貢獻,主要體現在最早提出了腦中樞的理論。《黃庭經》分為內景經和外景經,內景的內容以內視自身為主,凡分發(fā)腦、眼、鼻、耳、舌、齒屬外,心、肺、肝、腎、脾、膽屬內,內外相應共有十三神以理人體,客觀說明人體內部各臟器的工作情況與氣血流行,以及腦意識所產生的一切思想變化。這比俄國的巴甫洛夫的中樞神經理論早了1600多年,比法國的笛卡兒早了1300年。中國古代醫(yī)學界始終認為心主一切,但《黃庭內景經》則創(chuàng)造性地宣稱,人的腦室及面部五官、五臟六腑及腸胃等器官,皆有真人神仙居住其中,修煉者常誦經書,默念神名,存思身神形貌,便能通神感應。
《黃庭內景經》的修煉要旨和方法也對傳統(tǒng)氣功和民間武術健身等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。“動則生陽靜生陰,一動一靜互為根,果然識得其中趣,展轉隨意見天真。”發(fā)源于河南陳家溝而普及全國、以神、意、氣為三大要素的太極拳,就把它和易經等一起作為陳氏太極理論淵源的“根”?!饵S庭經》是太極拳養(yǎng)生運氣的理論基礎。
在藝術方面,《黃庭經》對后世影響最大的是書法。傳說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最喜歡抄寫《黃庭經》,每抄一篇必有新的感悟。為什么那么多的大書法家都喜歡抄寫《黃庭經》呢?從科學的角度說,書法是修養(yǎng)和藝術相結合的一種表現形式。黃庭經本來就是一本養(yǎng)生之經,書法家如能熟讀《黃庭經》,便會在修養(yǎng)方面達到一定境界,那么書法上的進步當然也就突飛猛進了。因此,西晉之后的大書法家,幾乎沒有不抄寫《黃庭經》的,唐宋時代如大書法家褚遂良、顏真卿、黃庭堅、蘇軾等,都留下有與《黃庭經》相關的作品。
來源:《走進神奇的南岳衡山》
作者:rednet
編輯:彭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