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唐朝名游】李泌與南岳衡山

來源:南岳新聞網(wǎng) 編輯:彭俊 2012-08-05 22:58:34
—分享—

  

 李泌畫像

 

  李泌,字長源,陜西京兆人(今陜西西安市)。歷仕玄宗、肅宗、代宗、德宗四朝,德宗時,官至宰相,封鄴縣侯,世人因稱李鄴侯。

  李泌幼時曾有神童之稱,深得唐玄宗李隆基的常識。天寶10年(751),他以翰林供奉東宮,陪伴太子李亨(即肅宗)讀書。不久,他因避楊國忠禍潛隱名山,遁跡嵩、華。756年,即安史之亂爆發(fā)的第二年,在甘肅臨武即位,遣使召回李泌,事無大小,李亨都向他咨詢。至德二年(757),他向肅宗建議先取范陽(今北京市),為擊敗安祿山立了大功,因而更深得肅宗信任。兩京(長安、洛陽)收復,大局初定后,李泌就要求到南岳隱居。肅宗一再的挽留,李泌回答說:“臣有五不可留,臣遇陛下太早,陛下任臣太重,寵臣太深,臣功太高,亦太奇,請陛下聽臣去,免臣于死。”肅宗頒好下詔,給以三品俸祿,賜隱士服,李泌成了南岳第一個欽賜的隱士。肅宗并為李泌在南岳煙霞峰下兜率寺側建房,李泌名住房為“端居室”。

  李泌到南岳后,過著修身養(yǎng)性、縱情山水、博覽群書的生活。韓愈在《送諸葛覺往隨州讀書》詩中有句“鄴侯家多書,架插三萬軸。”可見其在南岳藏書之多。

  自肅宗至德2年(757)“李泌歸衡山”,到代宗大歷3年(768)“上召李泌于衡山”,(司馬光:《資治通鑒》),李泌在南岳一直隱居了12年,為時頗久。但他在南岳的活動,歷史上留下的記載卻很少。《鄴侯外傳》其在南岳“服氣修道,周游名山”;曾隨元和先生張?zhí)搶W習道教秘文,又與明瓚神師希操等高僧交往甚深,著有《明心論》。出入於釋、道之間,融儒、釋、道三者思想於一爐,形成了其獨特的智慧,得以應付以后的政治生活。至今福嚴寺側石壁上,尚有石刻“極高明”三個大字,傳為李泌讀書山中時手書,此處因名“高明臺”。福嚴寺僧人為高明臺作冠聯(lián)為“高無見頂相,明不借他光。”這一銓釋與李泌原崇奉的儒家學說:“高明者,天地。”是相通的。

  李泌死后,他兒子李繁曾任隨州(今湖北隨縣)刺史,在南岳廟左建書院,稱南岳書院。千百年來,李泌一直是南岳名山的一位傳奇人物,為儒家、佛家、道家所共同贊頌。游人往往在此憑吊懷想,留下不少佳篇。如南宋·張拭《鄴侯故居》詩說:“石壁 巖徑已荒,人言相國舊書堂。臨機自古多遺恨,妙策當年取范陽。”清·袁枚《詠鄴侯》詩道:“調停骨肉同田叔,假托神仙學子房;一品衣披紫微令,半生心在白云鄉(xiāng)。”郭沫若在抗戰(zhàn)初期來南岳的題詩中也有“猶有鄴侯遣跡在,寇平重上讀書堂”的詩句。

  李泌名片:

  李泌(722---789),字長源,京兆(今西安)人,唐朝大臣。天寶中,自嵩山上書論施政方略,深得玄宗賞識,令其待詔翰林,為東宮屬言。為楊國忠所忌,歸隱名山。安祿山叛亂,肅宗即位靈武,召他參謀軍事,又為幸臣李輔國等誣陷,復隱衡岳。代宗即位,召為翰林學士,又屢為權相元載、常袞排斥,出為外官。

 

 

  延伸閱讀:

  李泌百度百科

  李泌-政府與政治-價值中國網(wǎng)

  李泌-學術百科-知網(wǎng)空間

  智囊全集-李泌

  唐史(26)白衣山人-李泌

  石鼓書院大講壇—李泌與南岳(一)【視頻】

  石鼓書院大講壇—李泌與南岳(二)【視頻】

  石鼓書院大講壇—李泌與南岳(三)【視頻】

來源:南岳新聞網(wǎng)

編輯:彭俊

閱讀下一篇

返回南岳新聞網(wǎng)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