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古鎮(zhèn)景區(qū)
古鎮(zhèn)即岳市四街,這是由香市發(fā)展而成的古集鎮(zhèn),它背接岳廟,前臨107國道,一直是以香市為主的。每年八月香期,古鎮(zhèn)便沸騰了,小攤擺設(shè),提籃叫賣,隨處可見。
鎮(zhèn)內(nèi)有幾處古建筑,也是這個景區(qū)的主要景點。即:南岳廟、祝圣寺、黃庭觀。他們都是唐代始建。南岳廟與祝圣寺保留了大量的古建筑藝術(shù)。從西街穿出再北折循西線登山公路走約三華里便是黃庭觀,它構(gòu)建筑在山巖之上,下臨白龍?zhí)?,風(fēng)景秀麗。觀宇雖小,卻玲瓏幽靜,松風(fēng)吹涼,溪聲悅耳。觀上側(cè)為40年代末期國立師范學(xué)院舊址。山?jīng)_蜿蜓,溪流曲折,松青竹翠,農(nóng)舍炊煙,點綴其中。從西線登山,馳車經(jīng)過此地,猶想見當(dāng)年杏林春滿,學(xué)運風(fēng)流。它還是三四十年代國民黨軍事委員會三次軍事會議的會址。白龍?zhí)断掠幸粭?ldquo;桔盈圃”的小農(nóng)舍,就是當(dāng)年游干班中共代表團舊址,惜已無存。古鎮(zhèn)東側(cè)為新街,水泥馬路,層樓高聳,標志著古鎮(zhèn)在改革開放中正朝著現(xiàn)代化方向發(fā)展。
下屬景點 南岳大廟、祝圣寺、大善寺、黃庭觀、萬壽廣場、南岳衡山坊、集賢書院、香山寺、辭圣殿、紫云書院等。
相關(guān)鏈接:
悠游南岳--牌坊(視頻)
南岳大廟組圖
祝圣寺百度百科
祝圣寺和大善寺的故事
黃庭觀的故事
{Ky:PAGE}
萬壽廣場——中華萬壽大鼎
此鼎用青銅鑄造,位于駕鶴峰上。鼎高9.9米,寓意九九歸一,中華統(tǒng)一;重56噸,寓意56個民族團結(jié)奮進,共興中華。
圖 劉建平
鼎身鑄有一萬個不同字體的【壽】字,是目前世界上最高、最重、壽字最多的鼎,創(chuàng)2項吉尼斯世界紀錄。
{Ky:PAGE}
南岳大廟
南岳大廟位于南岳山下的南岳古鎮(zhèn)北街盡頭,坐北朝南,前有壽澗水,后有赤帝廟,廟呈長方形,建于唐開元十三年,后經(jīng)歷了六次大火,經(jīng)過擴建和修繕,才奠定了現(xiàn)存規(guī)模。大殿是清德宗光緒八年(1882年)按照北京故宮的樣式重修的,共占地98900平方米,殿高7.2丈,是我國五岳中規(guī)模最大,總體布局最 完整的古宮殿式的廟宇。
圖 袁冕
南岳大廟四群院落和九個建筑體組成,繼承了唐宋以來的藝術(shù)精華。第一進是正門,也叫欞星門,由花崗石砌成,門前有一對石獅子,姿態(tài)雄偉,門內(nèi)翠柏挺立,綠草如茵;第二進為奎星閣,其上為戲臺,閣東有鐘亭,閣西有鼓亭;第三進為城門式的三大洞門,正中叫正川門,門內(nèi)有玲瓏別致的御碑亭,亭內(nèi)有清圣祖康熙四十七年(1708年)為重修南岳大廟而立的一個巨大的龜馱石碑,碑文系康熙親撰;第四進為嘉應(yīng)門,以后改建,內(nèi)設(shè)南岳文物保管所,南岳書畫院,大廟招待所等;第五進為御書樓,保存了宋代和明代的建筑構(gòu)件;第六進為正殿,殿前是一塊大坪,正殿聳立在17級的石階上,正中的石階嵌有漢白玉游龍浮雕,正殿高7.2丈,為重檐歇山頂建筑,內(nèi)外共有72根大石柱,象征南岳72峰。殿頂覆蓋著橙黃色的琉璃瓦。并飾有寶劍、大小蟠龍和八仙中的人物,飛檐四角,垂有銅鈴,檐下窗欞、壁板,都雕刻著各種人物故事或花木鳥獸,后墻上繪有大幅云龍、丹鳳。大殿臺階四周,有麻石欄桿圍繞,柱頭上雕刻有獅子、麒麟、大象和駿馬,欄桿中嵌有漢白玉雙面浮雕144塊。殿中原來設(shè)有岳神座位,歷代統(tǒng)治者對岳神都加賜封號。如唐初封為“司天霍王”,開元間又封為“南岳真君”,宋代加封為“司天昭圣帝”等等。如今的“南岳圣帝”是1983年復(fù)制的;第七進為寢宮;最后是北門,東為注生宮,西為轄神祠。
{Ky:PAGE}
圖 劉建平
祝圣寺
祝圣寺位于南岳大廟的東南側(cè),是南岳五大佛教叢林之一。1983年被國務(wù)院確定為漢族地區(qū)佛教全國重點寺院。唐代高僧承遠(公元712-802)在這里創(chuàng)建佛教寺院,名彌陀臺,他的著名弟子法照 (?-777),初居廬山,結(jié)西方道場。大歷二年(767)慕承遠名來南岳,師事承遠十二年。大歷末年(779)奉詔入長安,入皇宮教宮人五會念佛(五百人為一會),唐代宗奉為國師,傳教天下。法照向代宗極力稱贊其師承遠有異德,代宗南向而禮之,度不可征,乃名其居曰“般舟道場”,用尊其位。承遠另一著名弟子日晤,十三歲出家,隨承遠長期侍勤,唐肅宗乾元元年(758),詔天下名山置大德七人,長講戒律,日晤獲選首位。他在南岳登壇傳戒37年,每年度僧千人,稱盛一時。他在舊址上建一精室命名為“般舟臺”,專修念佛三昧,世稱“般舟和尚”。唐德宗貞元年間(785-805),詔為“彌陀寺”。從而,由彌陀臺、般舟道場到彌陀寺,就成了名登朝庭,聲動公卿的天下名寺。
唐會昌五年(845)武宗李炎,不嘉佛教,師事道士趙歸真,崇信道教,是時趙歸真受武宗寵信,時在武宗面前排毀佛教,于是一時毀佛之事大興,將四萬四千六百所佛寺毀壞,勒令二十六萬五百僧尼還俗。世稱之為會昌之法難,又稱為第三武之厄。彌陀寺就一劫難中被毀廢。
五代十國時(930-960),馬殷據(jù)湖南稱楚王。適逢有掌誥夫人楊子瑩施錢,在彌陀寺舊基上重建寺院,馬殷名曰:“報國寺”。
{Ky:PAGE}
圖 康松柏
黃庭觀
黃庭觀位于集賢峰下,距南岳鎮(zhèn)1公里。始建于唐武德元年(公元816年),五代時名魏閣,后宋徽宗賜名“黃庭觀”至今。黃庭觀依山臨壑,疊石而成。它兩進三廂,亭橫于前,觀宇縱連于后,仍保存古式建筑的面貌。是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。
“欲往西池謁王母,且來南岳拜夫人。”這幅門聯(lián),是對南岳最著名的道觀──黃庭觀的高度頌揚。
圖 劉建平
黃庭觀在道教中的名望很高。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東晉咸和九年(公元334年),南岳著名的女道士魏夫人在禮斗壇白日飛升成仙。魏夫人名華存,字賢安,山東任城人,東晉司徒劇陽文康公魏舒的女兒。幼年時便熟讀“莊老之書”,“篤意求神仙之術(shù)”,發(fā)誓不嫁。后來在父母的脅迫下,二十四歲時嫁給南陽劉幼彥,生二子,長名璞,次名瑕。據(jù)《南岳志》記中所錄的《南岳魏夫人傳內(nèi)傳》云:婚后,華存夫人時常“閑齋別寢,入室百日不出”,每日念經(jīng)修道。傳說由于精誠所至,感動上天,四位仙君在同一天降臨到她家里,授她《太上寶文》、《八素隱書》三十一卷和《黃庭經(jīng)》。她得到經(jīng)卷后,日夜誦讀,潛心修行。丈夫死后,天下大亂,攜帶二子渡江南行。爾后又與二子分開,與侍女麻姑于晉大興年間來到南岳,在集賢峰下,結(jié)草舍居住,靜心修道。這就是黃庭觀的來由。在她修行的十六年中,傳說西王母曾約請她到朱陵山上一起吃靈瓜,還得到西王母所賜的《玉清隱書》四卷,故“時年八十,仍顏如少女”。八十三歲時,即晉成帝咸和九年(公元334年)間,她閉目寢息,飲而不食,七日后一天夜里,被西王母派眾仙來迎接她升天。杜甫在《望岳》詩中說:“恭敬魏夫人,群仙夾翱翔”,說的就是這件事。魏華存升天后,被帝封為紫虛元君領(lǐng)上真司命“南岳夫人”。與西王母共同管理天臺山、緱山、王屋山、大霍山和南岳衡山的神仙洞府。傳說魏夫人升天以后,黃庭觀里繼而升天成仙的也不乏其人。首先是她的侍女麻姑也列入天庭仙班,她的弟子女夷則成為花神,掌管天下名花。由于這些神話傳說,黃庭觀成為南岳道教歷史上的神奇之地。
黃庭觀占地一畝余,共有三進。第一進為憩涼亭,正門的門額有石刻:“山不在高”四字,亭南的門額刻有“仙觀”二字。二進是過殿,門上刻“黃庭觀”三字。門聯(lián)是:“黃中通理成坤德;庭外升仙憶晉時”。三進為正殿,殿前有石階十七級,房屋重疊,四周古木參天。觀外右邊,有一塊一丈見方的石頭,原是魏夫人拜天的禮斗壇,據(jù)說便是魏夫人白日飛升的地方,后來人們叫它為飛石,上刻“飛仙石”三個大字。石頭上方平坦如臺,下方尖削,卻穩(wěn)固地立在巖石上。據(jù)說一個人無心用指頭輕輕點,它就微微抖動;倘若故意推它,縱是眾人合力推撞,卻紋絲不動。傳說這是王母乘云到此,一朵白云落下變成的。觀的周圍,怪石嶙峋,松楓叢生;觀前一片平疇,阡陌縱橫,觀里約半里外,有一水潭,水浪激石,聲傳空谷,這就是白龍?zhí)?;觀前的山腳下,就是龍?zhí)端畮?,水深澄碧。在晴天的時候,與天上白云相輝映,便呈現(xiàn)出水天一色的景狀。
{Ky:PAGE}

圖 康松柏
南岳衡山坊
南岳衡山牌坊位于南岳古鎮(zhèn)祝融路南側(cè)端與107國道交匯處, 是南岳衡山進山山門,1989年4月建成,坊高20.4米,寬21.7米,花崗巖石砌體,坊上端均嵌有白色大理石額各一方,正面坊額上“南岳衡山”為當(dāng)代藝術(shù)大師劉海粟題字,上方圖案為南岳衡山山徽;北面坊額上“文明奧區(qū)”是當(dāng)代書法藝術(shù)家吳作人題字。胡遐之撰寫的對聯(lián)高度概括了南岳的自然風(fēng)光和人文景觀:“秀氣來高宇,看四絕奇觀,五峰勝景;文明稱奧區(qū),有二賢吟跡,七祖道場。”